据较新资料显示: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日益提升,其额度渐趋于美国,面对这么昂贵的代价,“中国制造”的抬头却始终挥之不去。
近期,外媒频频唱衰中国制造。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称,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自1990年以来已经从13%降至7. 5%左右。高达两位数的工资涨幅冲淡了它曾经遥遥领先的劳动力成本优势。房地产和公用事业费用也出现上涨,外国公司的营收税率攀升了三分之二。
报道称,中国仍将是一个制造业大都会和重要市场,但“中国制造”标签无处不在的日子或将成为过去。而马来西亚等10个东南亚国家的生产活动继续蓬勃发展,给那些把目光投入中国以外的跨国公司带来赢利机会。
来自“中国创造”的压力
众所周知,"中国制造"蕴含着技术含量低,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标签,而据商务部某官员称:目前,中国制造业在通讯、家电、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设备等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,这正是中国制造业靠转型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制高点。
该官员提醒,中国制造虽然进步明显,但仍需直面成本提升的挑战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中国的劳动者也需要分享发展成果,近年来各地用工成本上升也说明这一趋势,许多地方在不断上调较低工资水平。
另一方面,人才和技术的配置较低也成为阻碍“中国创造”的绊脚石,虽然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竞争优势与美国还有差距,但只要能够有所缩小,就有可能在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的过程中,形成更高的“总账竞争优势”。也就是说,论价格,中国制造业或许比不上东南亚,论技术,或许比不上美国,但要论“算总账”,中国还有机会获取更多竞争优势。